課輔老師的基本能力

課輔老師的基本能力

一、基本教學能力:

 

最起碼的,課輔老師需要對自己所任教的教材有清楚、明確的認識,並且熟練。這是擔任一位課輔老師所應該具備的第一要件。

二、基本道德規範的價值觀:

雖然在課輔班中,教學環境單純,課輔老師並不會遇到極為兩難的道德考驗,但是,可能會遇到某些學童所提出的特別要求,例如:課輔班窗外為一草皮,學童詢問課輔老師同不同意爬窗戶出去外面玩,課輔老師應該如何決定?諸如此類,雖然是小狀況,但是都考驗著課輔老師對學童所灌輸的價值觀。〈像是以上的例子,假如課輔老師同意學童可爬窗戶,之後學童在其他的情境中,是否也會出現相同的行為,當學童單方面認定其行為並沒有危險(例如:爬出二樓窗戶),卻發生意外事故,這是不是課輔老師無意間所灌輸的價值觀影響到學童的決定?〉

三、現場應變處理能力:

在課輔班中,學童狀況百變、層出不窮,課輔老師如何在學童出狀況的當下做出最為安全或適當的判斷,都依賴課輔老師平時的培養。像第一章所說的觀察力,課輔老師隨時注意課輔班的各項狀況,以免狀況突然發生,使得課輔老師來不及反應;當狀況發生時,課輔老師也要抱著冷靜的態度,機警面對。這都有賴課輔老師平時的經驗累積與能力培養。

四、基本同理心的運用:

指課輔老師「全神貫注」於學生表達的語言與非語言訊息(肢體動作、表情、聲調等,皆稱之為非語言訊息),不做任何的評價與批判。課輔老師不僅保持沈默,且用耳去聽、用眼去看、用心去感受與覺察,一方面可明確分辨學生傳遞訊息的意義與內涵,一方面可傳遞對學生的接納、關心與尊重,引導學生積極參與、自我表露與深入探索,並獲得學生的信任。以下分別敘述各要點─

(一)傾聽:傾聽必須主動,而非被動。運用時需注意下列幾點─

1.身體稍微傾向學生,避免雙手交叉抱於胸前。

2.眼睛注視學生,流露出全神貫注的表情。

3.運用點頭、微笑或嗯來鼓勵學生繼續陳述。

4.儘量不要中途打岔或中斷學生的敘述。

5.除了傾聽或記錄外,不宜做其他事,如翻閱文件、或邊聽邊做無關的事。

6.不宜對學生表現出厭煩、輕視或不悅的表情或動作。

7.當一個忠實的聽眾,讓他傾訴,接受他的情緒,而不是接受他的行為。

8.除了與社工員討論學生學習或行為之外,保密是課輔老師應信守的重要原則。

課輔老師也應該教導學生學會傾聽,積極主動的傾聽同儕的語言、非語言訊息,才能讓團體及班級互動更為多元、更為熱烈。

 

(二)支持:課輔老師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懷、積極的鼓勵和增強,讓學生獲得尊重,跳脫自我懷疑的巢臼,更可激勵其自我成長與自我超越。可以不同意學生的言行,但不可以將他整個否定,需接納他們是有價值、有尊嚴的個體。

支持可運用語言訊息,如口頭鼓勵或讚美、提供參考策略、或引導自我肯定,亦可運用非語言訊息,如點頭、微笑、信任眼神、或肯定手勢。

支持的強弱亦可分高度支持與基本支持,基本支持是善用傾聽技術來傳遞關懷、接納訊息,讓學生更有信心表達、探索自我;高度支持是運用口頭肯定、公開鼓勵,甚至提供參考策略來傳遞高度增強與協助的訊息。

(三)同理心:課輔老師運用同理心的原則為─

1.保持專注與傾聽,力求語言與非語言訊息一致。

2.精熟表達同理心的開頭語(事情+心情)。

3.善用表達感覺與情緒的字彙。

4.運用詞彙宜適合學生程度。

5.反應必須力求精簡、富彈性與試探性。

6.反應必須顧及年齡、性別、社經地位或經驗差異。

7.重述內容時不宜過於肯定,保留適度彈性,如「你剛才好像說:……,「你的意思似乎是……」。

8.請學生用「我」來敘述,以「我」取代「我們」、「他們」、「同學」或「一般人」。

9.課輔老師引導時,宜用「你感覺如何?」、「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?」、「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?」、「你再詳細說說看,這件事情的原因?」等開放式問句,不宜用「對不對」、「好不好」、「是不是」、「應不應該」等封閉性問題,且少用「為什麼」。